轻轻一按,凉意徐来。在这段最热的日子里,空调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赖以度夏的“生活必需品”。有人甚至求教“百度”:“发明空调的人为什么没有得诺贝尔奖?”一家一台甚至数台,空调以压倒一切的舒适改变了我们的消暑方式。然而,您是否还记得,在那些没有空调的日子里,我们是怎么度过漫漫长夏的吗?
一台吊扇的轰动效应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处于计划经济中,对很多家庭来说,能够拥有一台吊扇已经算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张晓青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她还记得自己家第一次装吊扇的情景。安装吊扇那天,大杂院里的邻居都跑到她家看稀奇。“当时我母亲在供销社工作,一个月的工资三四十元,这台‘钻石’牌吊扇就花了十几块钱。最主要的是,当时任何东西都是凭票供应,像吊扇这种稀缺产品,要下一番工夫才能弄到票。”吊扇被张女士的父亲小心翼翼地安装在屋顶上、接通开关,吊扇缓缓转动起来,强劲的风吹拂着每个人,大家都惬意地眯起眼。“从那以后,我睡觉就告别了蒲扇,再也不用忍着困意扇到手酸了。和我玩得好的朋友经常来找我,大家在吊扇下面凉快。”她笑着说道。
轻便、易挪动的台式摇头扇相对比较普及。1957年出生的赫女士家中至今仍然放着一台1981年购买的“玫瑰”牌摇头扇。“当时我和爱人刚结婚,每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二三十块钱。我们俩攒了一年的钱买了这台摇头扇给家里的老人送了过去。后来父母家换了台新的,就把这个旧的送给了我们,成了当时家里唯一一件电器。”赫女士每年给这台摇头扇上一次油,还专门缝制了一个圆形的防尘罩。这台摇头扇被保养得很好,至今仍在工作。
扎堆纳凉的热闹劲儿
即便有了风扇,人们在夏天也很少会待在家里,往往是越热越往外面跑。年轻人和小孩往往是往河沟里钻,泡在水里嬉戏,和伙伴们打闹。年龄大点的人都搬个小马扎,拿着躺椅出来找个树阴或在风口坐着聊天说笑。
夏天的夜晚,吃过晚饭,家家户户在屋里撒上灭蚊药,关上门,拿着马扎、蒲扇到外面散步、乘凉。那时候,人们居住的大多是家属院或大杂院儿,邻里之间的关系比现在更加紧密。
“我记得暑假到奶奶家住。吃过晚饭,我们就到外面转转。爷爷一般到单位的棋牌室里下下棋,奶奶则喜欢和一群老太太扎堆聊天。我们小孩就在路灯下捉蛐蛐、玩游戏,闹得一身汗。”80后刘坤这样回忆她的童年夏季。令她印象深刻的是,“那时候人们下了班都不喜欢在家‘宅’着。我爸妈有一阵子会到街上跳一种‘二十四步’、‘自由步’什么的健身舞。那时候电视机基本上已经普及了,但是很多人却喜欢搬个小凳子到街边上去看,有种现在看‘露天电影’的感觉。大家一块看电视剧,一边看一边点评几句,齐声痛骂电视剧里的‘坏人’或者为弱者流几滴同情泪,热闹又好玩。”《血疑》、《射雕英雄传》……当年好多经典电视剧好像就是这么追完的。
游泳戏水多欢乐
“以前从来没觉得夏天有多热,好像再热都热不过好心情。”老家在柘城的80后张巍告诉记者:“因为最热的时候就放暑假了。我和朋友就到北湖里钓鱼、游泳,摘一片荷叶当帽子,从没觉得热。”在湖里游泳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很多家长都会严禁孩子做这种事情。“下午回到家,家里人会习惯性地问一句‘游泳了吗?’我当然说没有。然后我妈会用手指甲在我胳膊上挠一下,游过泳后皮肤上会留下一道白印子。”
人民公园游泳池、“苏格里亚”水上乐园、原豫东宾馆游泳池……商丘市区的几座游泳池也给不少市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人民公园的游泳池存在很多年了,现在我周末偶尔还会去一次。它的深水区比较深,游起来很过瘾。”在我市某企业工作的小魏告诉记者:“记得最早的时候门票是5块钱,现在涨到10块钱了。印象最深的是它曾经有个高高的跳台,我们一帮会水的男孩子胆子比较大,都从那往下跳,感觉自己可牛了。”
“商丘以前有个露天水上乐园叫‘苏格里亚’。刚开业时,图个新鲜,我天天顶着太阳骑车二十多分钟去玩。有一次,见一农民模样的中年人,头上戴着草帽,站在池子中洗起了澡……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去过。”市民吴先生笑着说:“现在听起来很可笑。可能是因为当时一些人不知道游泳是咋回事,对很多细节问题也不注意、不在乎。现在市民的文明意识都提高了,很少遇见这样的囧事了。”
棉布包边的蒲扇、水桶里冰着的西瓜、水泥地上撒下的水渍、一毛钱一根的冰棍……这些东西曾经在盛夏的灼热里给我们带来一丝清凉。从记忆深处费力搜刮出这些残片,令人不禁感叹:没有空调的日子里,我们竟然也曾安之若素,甚至几多欢乐。下次再遇到小区停电,你我会不会少些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