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发出“屋子热得像蒸笼”的感慨,计算机如何才能准确理解你其实希望它能立即打开屋里的空调。
如果你提出“我想飞去拉萨”,计算机如何才能迅速意识到“你是想买一张飞机票”,而不是“你自己想插上翅膀飞过去”。
这需要对人类语言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做到“知心”。因为我们人类是用语言来思考和开展互动交流的,因此人工智能技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就必须学会理解和灵活运用人的语言。如今,科学家们已经围绕着让机器更“知心”展开努力。今天下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自然语言处理”重大研究方向,组建一批专注于让计算机更懂语言、更好运用语言服务我们工作、生活的智源学者研究团队。
记者注意到,该团队的首席科学家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茂松担任,研究项目经理由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杨尔弘担任。研究团队均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杰出中青年学者担任,有多位是国际顶级期刊的编委。此外研究团队还加入了来自企业研究系统的专家,如来自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何晓冬,他在人类语言和视觉技术,以及多模态信息处理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孙茂松表示,自然语言处理是全球人工智能战略的关键,已经受到了全球各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国家科技理事会今年6月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八大战略中,有3项与自然语言处理有关。
现场科学家告诉记者,机器对自然语言的深度理解,真正做到“知心”、“贴心”,就需要丰富知识的指导,如何让计算机能自主获取这些知识是目前大家攻坚的一大领域,目的是通过语言让计算机与我们的世界知识实现链接。比如“屋子像蒸笼”这一句话,可以导向计算机系统把空调打开。此外科学家还将专注于可控自然语言生成、融合知识的机器翻译、对话系统等领域的研究,让计算机可以排除语言歧义,准确识别不规范语言。
下午的发布会上,“北京智源——京东跨媒体对话智能联合实验室”揭牌。据悉,实验室将开展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由共建企业提供行业数据和应用场景,并提出具体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和需求等。此前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已经与国内另一家人工智能知名企业旷视科技组建联合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