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吴先生反映,买的Loft公寓,交付时发现家里装的中央空调是1拖22,自己并未使用过空调,却每个月都要被物业扣除空调公摊待机费。
2020年吴先生在余杭区余杭街道星创新里程买了一套精装修Loft公寓,面积39平。去年(2022年)7月份新房交付,但他发现新房里的空调却无法正常使用。
空调1拖22,业主:没用过但每个月得交费
吴先生说:“当时宣传的时候带我们看得样板房里中央空调是1拖2,交付给我们的时候却是1拖22的。22个内机公用一个外机,只要有一户在使用空调,外机运转,就会产生公摊的待机费用。”
吴先生称,自己的房子还没装修好,目前也并未入住,空调根本没有使用过,但每个月需要给物业缴纳几十元的空调公摊费。

吴先生说:“22个空调内机是串联的,供楼上楼下11家住户使用,只要其中有一个内机信号故障或者断电,另外21个内机同样无法使用。且大家对空调冷热需求不同,如此设置,空调不能冷、热模式同时使用。”
根据吴先生提供的购房合同,其中中央空调这一项的条款中,只承诺:中央空调(海尔、美的、格力或同档次品牌),并未提起空调是否为1拖2的设置。

为了进一步了解,记者联系到了星创新里程的物业,滨江物业工作人员介绍:“因为这里属于酒店式公寓,空调确实是1拖22的情况,冷、热模式不能同时使用。”
星创新里程的开发商是浙江星望置业有限公司,对于空调1拖22的问题,项目客服经理李经理说:“当时购房的时候业主签署过一份《装修改造协议》,协议中承诺的是安装中央空调,实际交付也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在合同上写明是中央空调,不管是1拖几,都是中央空调。当时业主看得样板房之所以空调看到的是1拖2,原因是样板房展示只能做其中几间房型展示,业主可能是误以为空调会是1拖2的设定。”
对于空调冷、热模式无法同时使用等问题,李经理补充:“冬天大家都开热空调,也不会出现去开冷空调影响他人的问题。业主吴先生买的本来就是一个公寓的项目,中央空调的属性就是这样,公摊的待机费用其实也很低,目前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作为开放商我们曾经也给出了很有诚意的解决方案,将房子的保修期延长到25年。空调出现任何故障我们都会进行维修保养。”
杭帮侠律师王洋表示:“对于交付房屋所配套的中央空调情况,开发商确实有告知义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本案中,开发商销售商品房时,已经告知案涉房屋配套中央空调的实际情况,业主在购房时委托开发商进行了统一装修,并签署了《装修改造协议》,协议中也明确约定了安装中央空调的事项,业主方手写确认,对协议注意事项及内容,乙方已做了详细说明,本人对房产已做充分了解且予以认可。开发商已经尽到了告知义务。”
未入住房屋仍需支付中央空调公摊费是否合理?
王律师说:“在交房后,物业公司会与业主签订物业服务合同,该合同载明相关物业服务及收费情况。根据《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第54条,物业管理区域内共有部分的水、电费用需要分摊的,物业服务人应当按照收费周期及时向业主公开用量、单价、金额等情况,由业主按照约定方式分摊。”
另根据该条例第55条,物业服务人已经按照约定和有关规定提供服务的,业主不得以未接受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为由拒绝支付物业费。房屋交付给业主后,无论是否实际居住,业主都已经开始享受物业管理服务。
案涉中央空调共用一个外机,运行产生的待机费属于公共服务费用的一部分,若其与物业公司签订的物业服务合同如已有约定,则应该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物业费及其他公共区域所涉费用。
空调入户铜管被剪断,开发商:可以保修!
最令吴先生生气的是,因为自己一直未入驻,去年11月,他发现自己家里的空调入户铜管莫名被剪断了,至今依旧无法使用空调。

吴先生说:“有人我家门口的走廊顶开了个洞,把我家的空调入户铜管剪掉之后,又把洞口封了起来,可以看到修补的痕迹。后续,去找了物业,但却被告知并不清楚此事。”

对于吴先生家里空调入户铜管被剪掉一事,滨江物业工作人员说:“他的房子还处于保修阶段,出现问题之后我们会进行报修,已经将问题反映给了开发商。类似吴先生家里的情况,有两位业主也向我们反映过。后续还是得看开发商具体的处理办法。”
空调入户铜管被剪断,如何维权的问题。杭帮侠律师王洋说:“能查明实际侵权人的,应当由实际侵权人对此承担侵权责任。鉴于空调入户铜管属于商品房的一部分,且新房处于质保期内。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33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对所售商品房承担质量保修责任。”
购买酒店式公寓消费者需要注意和警惕的是什么?
杭帮侠律师王洋:“需要注意的是商住公寓物业服务等收费标准都远高于一般住宅收费标准,水费电费均按照商业来计算标准,也均高于一般住宅使用标准。除此之外还要防范一些法律风险。”
一是要防范缔约风险,无论是签订《房屋使用权转让合同》、《房屋销售买卖合同》、《装修合同》、《物业合同》等等,消费者都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理清合同内容和双方权利义务。
二是要防范过户风险。个别开发商因不具有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等资质,不能将其名下的不动产权转移到业主名下,存在无法按时过户的风险。购买之前要看清资质。
三是防范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及验收风险。在建设项目竣工前,有的开发商进行夹层建造,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擅自内部加层、增加建筑面积的不予规划验收合格,容易产生纠纷。
杭州交通918记者:韩帅